在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的版圖上,龍湖煤礦的地面工業廣場是一派繁忙景象。選煤廠的轟鳴、鐵路專用線的繁忙、辦公樓里進出的人群,共同構成了這座現代化礦井的地上脈搏。然而,一個鮮為人知的奇跡,正在這片繁華之下數百米的幽深地層中上演——巨大的采煤機正平穩地割煤,它的正上方,就是那些重要的廠房、建筑,以及鐵路等重要的基礎設施。
在如此重要的地面建筑物和工程設施下采煤,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,如今卻成了龍湖煤礦的日常。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,正是他們歷經六年磨礪掌握的核心技術——膏體充填開采。這項技術革新,讓一座面臨資源瓶頸的老礦于絕境中覓得新生,走上了一條前所未有的綠色開采之路。
當“家底”只剩下“鍋底”
任何一場深刻的革命,往往都源于一場深刻的危機。對龍湖煤礦而言,這場危機來得真切而緊迫。
作為一座1998年就投產的主力礦井,隨著時間的推移,采深不斷加大,那些易于開采的資源日漸枯竭,礦井生產系統愈發復雜,經濟效益被嚴重制約。
到2019年末,礦井剩余可采儲量僅剩6970萬噸,部分區域甚至只剩下了難啃的“鍋底煤”,“家底”正在變薄。
然而,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,是在礦區工業廣場、鐵路、河流和建筑物的下方,壓著足有974.6萬噸優質焦煤。可就是這些被稱作“保護性煤柱”的優質煤炭資源,卻因傳統的放頂煤開采法會導致地表沉陷,而成了絕對不能觸碰的“禁區”。
如何既保障地表不沉陷,又能把這塊沉睡的寶藏取回來?唯有科技創新!
2019年5月,時任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總經理劉金奇親自率隊,奔赴千里之外的沈陽西馬煤礦,實地考察一項全新的技術——膏體充填開采。
這種被稱作“矸石換煤”的技術,簡單說,就是把井下采空的區域用采出來的煤矸石、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填回去,將其制成膏體重新填滿、撐住,替代“保護性煤柱”,解放“三下”(建筑下、道路下、水體下)煤炭資源。
考察歸來,信心與決心已經寫在了每個人的臉上。當年5月15日,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召開班子會議,決定在龍湖煤礦實施充填開采項目。
一場旨在向科技要儲量、向綠色要未來的深刻革命,在龍湖煤礦正式拉開序幕。
轉眼六年過去,龍煤七臺河礦業公司領導班子一屆接著一屆干,持續推進龍湖煤礦充填開采穩步發展、創新升級,如今已經成為獨具“七煤特色”的充填開采“樣板”。
27種配方提煉出“凝固術”
在黑龍江這個高寒地區搞膏體充填,沒有先例可循,龍湖煤礦的探索者們,每一步都走在未知的“無人區”。
從2019年5月項目立項時起,建設者們便與時間賽跑。5個月后的10月末,長達1100米的礦建主體工程便宣告結束。緊接著,機電、土建隊伍無縫銜接,到2020年1月,礦井上下的所有設備安裝調試到位。次年3月6日,項目正式投產。
這驚人的“七煤速度”,為后續的工藝探索贏得了寶貴的時間。
真正的硬仗,是在地面一間不起眼的實驗室里打響的。膏體充填,成敗的關鍵在于材料配比。配比不對,稀了凝固不住,稠了堵塞管道,一切都是白搭。為了尋找到那個最適合龍湖煤礦地質條件的“黃金配比”,龍湖煤礦充填技術攻關團隊把實驗室當成了“攪拌站”。
“那段時間,我們折騰得天翻地覆。”副總工程師沙金帶領團隊將矸石、粉煤灰、水泥、爐渣和水,按照不同比例反復試驗。枯燥的數據日志上,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們的每一次嘗試:先后進行27種不同配比,制作了312個實驗模塊,逐一進行塌落度、泌水率和抗壓強度測試。
經過反復試驗與數據分析,神奇的配比終于誕生了:水泥含量6%,粉煤灰含量22%,矸石含量52%,水含量20%。
用這個配比制成的膏體,流動性、可泵性、凝固強度等各項指標均達到和超過了設計要求。
“三管齊下”破解膏體堵管難題
然而,在實驗室試驗成功的配方,在落地實施中卻遇到了各種狀況。
第一個瓶頸是堵管現象。充填泵站壓力突然飆升是所有操作工最不愿聽到的警報,這意味著輸送膏體的管路堵了。如何消除堵管現象?
經過反復實驗,龍湖煤礦充填團隊開出了三劑“藥方”:一是在原有配比基礎上,大膽地將粉煤灰比例增加到30%,提高了膏體的流動性和可泵性;二是在充填泵站加裝電接點壓力報警裝置,實現堵管前兆的精準預警;三是在地面投料皮帶上安裝紅外線斷電儀,一旦沒有粉煤灰,皮帶自動停止,從源頭上避免了因配比失調造成的堵管。
“三管齊下”,堵管難題迎刃而解。
第二個難題是粉塵污染。最初使用干粉煤灰投料,井下巷道粉塵飛揚,工人的作業環境極差。經過多次井下技術改造,效果始終不理想。
“為什么不從源頭治理?”在一次實地調研中,公司領導提出改變治理方向。
充填團隊果斷取消了地面粉煤灰罐,嘗試“濕式粉煤灰投料”,困擾已久的粉塵污染問題竟一舉化解。
第三個挑戰是作業效率不高。原設計充填泵為“一用一備”,不能充分發揮充填效率,制約了采煤產量。充填團隊在原有系統旁增設了一條充填管路,實現了兩臺充填泵同時運行,充填效率直接翻倍。
“智”造支架,撐起安全高效工作面
如果說此前的創新都是“小步快跑”,那么將充填工藝與綜采液壓支架相結合,則是龍湖煤礦邁向采煤工藝現代化的一次沖刺。
最初,充填工作面采用的是傳統的“五排五柱”單體液壓支柱支護,工人每采三刀煤,就要人工圍一次擋漿池,勞動強度大、安全風險高、生產效率低,而且沒有可替代的設備。
這時,身為填充團隊的領隊、副總工程師沙金決定由團隊自己動手改裝支架。
2023年5月,第一套由舊支架改裝而成的充填綜采支架ZDL3200在68左三片投用。然而,初次嘗試擋漿效果并不好。
很快,第二套經過改進的ZY3400型支架在68左四片上崗,這一次,不僅擋漿效果好,圍池效率也提高了。
緊接著,第三套更先進的ZY4000型支架也改裝完畢……工人們驚喜地發現,繁重的體力活被這些“鐵疙瘩”替代了,不僅實現了減人增效,工作面也更安全了。到2025年8月,采用改裝支架的工作面,月產量已穩定在1.5萬噸。
在一次次技術革新中,龍湖煤礦的充填技術和工藝不斷迭代升級,愈加成熟穩定。
沙金口中的一組數據足以證明這一切:從2020年到2025年8月,龍湖煤礦充填開采累計填進煤矸石、粉煤灰81.31萬噸,換回優質原煤98.9萬噸,累計實現盈利超過3.2億元。“而充填開采噸煤成本則在傳統采煤工藝的基礎上只增加了100元,一年出煤20余萬噸,相當于再造一個小型礦井,大大延長了龍湖煤礦服務年限。”
此項技術革新,不僅為龍湖煤礦換回了真金白銀,更重要的是,還將廢棄的煤矸石和粉煤灰變廢為寶,實現了綠色開采,確保了地表建筑安然無恙。
龍湖煤礦綠色充填開采技術的成功,不僅填補了高寒地區煤礦膏體充填的空白,也為全省同等條件煤礦的未來發展提供了一個充滿智慧與勇氣的“樣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