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雙鴨山礦業公司東保衛礦在保障各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,將目光聚焦于生產環節的細微之處,通過一系列立足實際、講求實效的培訓和小改小革,不僅在“修舊利廢、節支降成”上取得顯著成效,更在實踐中鍛煉了隊伍,為礦井安全高效生產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。
在該礦機電廠電修車間,一場別開生面的“實戰練兵”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。針對井下工作面局部通風機切換這一關鍵環節,任何誤操作都可能影響安全生產。為徹底消除這一隱患,他們搭建起以新型風機轉換開關和30千瓦對旋風機為核心的“現場模擬實驗工作室”,將培訓課堂直接搬到設備前,相關段隊、班組的所有操作人員,利用工余時間前來學習、實操。通過技術人員深入淺出的講解、手把手的指導以及參訓人員的親身體驗和反復試驗,大家不僅熟悉了新設備的性能,更牢牢記住了操作規范和應急要領。“這種培訓方式直觀、管用,以后再操作心里更有底了!”一位剛參加完培訓的職工感慨地說。
面對764-800刮板輸送機鏈道上下封板易磨損、易引發卡阻斷鏈的老大難問題,該礦的創新團隊沒有選擇“壞了再換”的常規路徑,而是將關口前移,在設備安裝初期就引入預防性維護新思路。他們大膽采用D1918-3型耐磨抗腐蝕新型焊條,對鏈道關鍵部位進行堆焊強化處理。這項看似微小的工藝改進,如同給易損件穿上了“防護甲”,有效降低了中間板的磨損速率,顯著延長了設備整體使用壽命。初步估算,僅此一項創新應用,就可為礦井節約更換、維修成本及因停機造成的間接損失約3萬元,真正實現了以技術革新促節約創效。
礦用防爆開關是井下供電系統的“眼睛”,顯示電路板的正常工作至關重要。此前,升井開關的顯示背光時常出現閃爍甚至熄滅現象,影響狀態判斷。維修人員通過細致拆解分析,精準定位問題根源在于原背光驅動電路的二極管性能不穩定。對此,他們并未簡單更換原有部件,而是積極尋找更優解決方案,最終選用新型高亮度、低功耗的發光二極管,并同步對驅動電路的電流控制部分進行優化設計。經過改造,修復后的顯示電路板背光亮度均勻、穩定持久,運行狀態一目了然。這個成本不高但效果顯著的“金點子”,成功解決了影響設備可靠性的頑疾,為礦井節約資金9000余元。